* 新聞詳情- */> ?
坐月子一直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習俗,在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,最早可追溯到西漢《禮記內則》。
坐月子期間,稍有不慎就可能著涼。生病了就要看醫生,現如今西醫為主流年代,但坐月子又是中國傳統習俗。那么坐月子著涼了看中醫看是看西醫?有什么區別?我們一起來嘮嘮。
歷史不同
中醫在我國盛行了數千年,主流觀點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時代,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中醫理論。《黃帝內經》就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。
西醫起源于古希臘時期,西醫是從明末清初,通過傳教士傳入中國的。
看法不同
中醫和西醫看待著涼這件事,有不同的看法。
中醫認為,著涼為風邪所致,是外感疾病,著涼又稱之為傷風、冒風、冒寒;
西醫認為,著涼是急性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。
治療方式不同
中醫認為坐月子著涼多為濕氣和寒氣所致,有怕冷、流鼻涕、鼻塞、咳嗽等狀況,需要注意保暖,多休息,不能勞累,如果狀況較輕,直接熬煮生姜水飲用驅寒。
西醫認為,著涼了就要多休息,多喝水,注意個人衛生,并輔以止咳劑、鎮痛劑、抗病毒藥物治療。
坐月子著涼了看中醫還是西醫?
坐月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習俗,在中國盛行了數千年,與之相隨的是中醫,西醫傳入我國較晚。
坐月子著涼為產后風濕病,與風寒有關,如果因為坐月子著涼,建議優先考慮去看中醫。產后處于哺乳期,如果采用西醫方式治療,恐藥物通過母乳傳遞到寶寶體內,影響新生兒健康。中醫主張驅邪,用藥相對更為溫和,更利于產婦和新生兒健康。
一般在產后3個月內治療,更容易恢復。
產后坐月子注意事項
產后坐月子,最怕的就是受風著涼。在月子期間,一定要加強保暖,可以根據室內溫度適當增減衣物。
科學坐月子是可以洗澡洗頭的,但要注意保暖,不能碰冷水,注意水溫,室內溫度不能低于25度,洗完要盡快擦干吹干,避免著涼。在月子中心坐月子,會為產婦提供艾草水洗頭洗澡,艾草屬于中草藥,能起到溫經活血作用,助力惡露排出。
日常飲食注意不能吃辛辣刺激、生冷的食物,要多喝熱水熱湯,水果建議燙一燙再吃,避免過涼影響腸胃。